
-
- Si-Qin Timur 是一位艺术家。
工厂、机器与诗人的话——艺术中的现实光影 (群展)
简述
展览日期 | ......136天后闭幕2019年10月5日 - 2020年4月30日 |
---|---|
开幕时间 | 2019年10月5日, 16:00, 星期六 |
展览馆 |
798艺术区A07楼 (中国 北京市) |
策展人 | 刘鼎、卢迎华 |
艺术家 | Andreas Angelidakis、Anonymous、白宜洛、曾宏、曾景初、Josef Dabernig、Peter Dobai、Harun Farocki、古元、韩磊、何锐安、洪浩、黄新波、胡尹萍、JasanskýLukáš、金山、Eisa Jocson、蓝玉田、厉槟源、李桦、李燎、林兆华、刘艾真、刘窗、刘建华 b.1955、刘声、李消非、李尤松、娄烨、Euan Macdonald、PolákMartin、钱喂康、Allan Sekula、宋冬、Si-Qin Timur、王东海、王广义、王浩、王鲁炎、王琦、王庆松、王墒、王世龙、王卫、王友身、韦蓉、文慧、吴家华、吴小军、新刻度小组、杨欣嘉、姚清妹、袁运甫、张晖、张英洪、赵半狄、郑国谷、周铁海、朱岩、宗其香 |
主办方 |
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 北京市) |
展讯
工厂、机器与诗人的话——艺术中的现实光影简介在中国,任何事都不是偶然的,所有的树都是些树秧树苗,每件事不是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形成自己含义,而是从与其他事物共有的将来中定义自身。森林正在形成,这就是为什么描述这个国家是无用的——她需要阐释。
——西蒙·波娃,1957年
“工厂、机器与诗人的话——艺术中的现实光影”是一个以新中国以来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作为思想对象的大型研究性展览。
1949年后,在冷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成为了国家建设与社会转型的主要议题和首要任务。改变落后的经济基础,急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改变农业大国的社会形态,既是紧迫的现实,也是在参与全球现代性愿景的驱动下形成的一种思想的框架。
在本质上,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新中国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建设当代社会的一种整体设计和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数个阶段的调试与转变,是现代化愿景在中国的具体方案。新中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是二十世纪全球现代化实践中的案例之一,在长时间段中形塑了中国当代社会的面貌与走向。这个展览将1949年至今的中国社会进程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现场,通过艺术家的思考与创作,展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历史图景及其内在动力与肌理。
五十年代初期,我们以苏联作为主要参照对象,为快速向工业化过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五十年代后期,政府很快调整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提出发展工业的同时发展农业的重要性。随后,政府又提出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要以农、轻、重为序,形成了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的工业化道路,界定了现代社会在中国的发展趋向。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思想解放与全球化等新的形势,国家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组织方式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地重新评估、调整,并形成与之相关的话语和思想体系。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整个世界的条件,但由于价值观与需求的不同,其内部形成了复杂的动态逻辑。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我们将这一动态过程中的探索性实践作为思想和创作的对象。在展览中,我们通过呈现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与建设、制造、机器、转型、实践、实验、劳作和秩序等概念与经验相关的创作和论述,来探寻历史中与当代的行动者自身的视野,以及其在全球世界中的坐标。
在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进程始终与社会的历史巨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实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中一个核心的命题。从三十年代开始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逐渐现身,进入新中国后对国画的改造、五十年代油画民族化的讨论和实践、大跃进中的艺术生产,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对文艺领域的绝对性主导,八十年代的形式解放与观念更新,九十年代当代艺术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的市场化和再次体制化、2008年以来,中国艺术中逐渐显现出去现实化倾向,在这个以部分节点所粗略勾勒出的艺术演进过程中,艺术领域始终与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保持着密切的对话,并作为创作领域的生产者,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现实景观的一部分。
这个展览汇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在创作中映照、想象和召唤现实的努力,也可以看到艺术家直接参与现实的例子,其生产业已成为历史现实和话语的一部分。在艺术家对于历史和当代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我们同时洞察到,艺术的生产关系、艺术的体制和艺术的话语早已深深地嵌入了中国现当代社会的思想进程之中。